书味清如水养鱼——于友鹏

 
   “道心静似山藏玉,书味清如水养鱼”, 每个人生命中都有一本书,对其而言与众不同。或许是一段沉淀成金的回忆,或许是奋斗征程上的激励,或许是迷茫期里的智慧指引,也可能是生命低谷期的暖心慰藉,读书让我们的心灵充实、让我们的生命丰厚。
 

 

在工作中,我是一名教师,通过教书育人引领学生的成长。在家庭中,我是一个三岁孩子的奶爸,通过亲子共读陪伴孩子的成长。阅读和朗诵,成为我和学生之间、我和孩子之间融洽沟通的媒介。阅读和朗诵,串联着我生活中最充实和快乐的时光。


10年前,我来到学校工作,将“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宗旨牢记心间,致力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人文素养、艺术创新、技术能力。在工作中,我感受着学校思想的活跃、视野的开阔、学科的交融、科研的收获。但也清醒地发现当今“互联网+”时代,社会变迁日新月异,商品经济飞速发展,让一小部分95后的大学生在精神追求上出现了一些问题,比如,很多学生缺少自己的精神支柱;与老师同学交往缺少礼仪规范;内心浮躁,处事盲目;以自我为中心,享乐主义、功利主义占据思想上风。为此,我深入思考,如果学生不能在大学阶段,把自己从一个应试教育土壤中长成的“考生”及时转型升级为有素质、有学养的“读书人”,那么,他们毕业后应该如何面对社会的竞争、岗位的要求和职场的角色呢?
 


 

 于是,我花了很多时间,请教资深前辈、统计调研数据、分析学生现状、结合自身专业特长,以学校每年一届的“品味书香 诵读经典”中华诗文诵读大赛为突破口,先是赛前为同学们开列书单,鼓励引导广大学生阅读经典、撰写读书笔记,再是辅导优秀选手参与诵读比赛、实现阅读和舞台实践的结合,最后组织培养诵读大赛的获奖选手担任领读人,带领班级、学院、社团有针对性、分层次地开展“经典阅读推广”。这个良性人文链条的实现,经历着缓慢温和、润物无声、水滴石穿的过程。很多参与过“品味书香 诵读经典”活动的同学获益匪浅,他们诵读《论语》、《诗经》、《大学》、《孟子》、《中庸》,还有经典唐诗宋词,让自身的感悟不断增强,促进了主动学习的兴趣,这些经典篇目已逐步内化为学生自身的人格、气质、学识和修养,以及为人处事所应具有的情怀、责任、品格、行为规范。
 


 

“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随着经典诵读活动在学校的广泛开展,经典诵读对培养大学生人文素养的重要作用也日益凸显,愈加受到学校、教师及家长的肯定和好评。我指导的学生在全国、省、市组织的各类经典诵读比赛中,均取得了优异成绩。我深入总结校园“经典阅读推广”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管理过程中的体会和收获,撰写论文《职业学校艺术类学生特色德育体系的建构》,获得了山东省高等学校学生教育与管理工作优秀科研成果评选一等奖。在由青岛市语言文字工作指导委员会、青岛市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青岛市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办公室、青岛市教育局等11个部门联合主办的2015年青岛市中华经典诵读大赛,我和学生均获得了奖项。
 


 

为了提高经典作品对95后大学生的吸引力、降低经典诵读的难度和枯燥性,我充分利用新媒体资源,为同学们的经典诵读插上翅膀。在课堂教学中,经常利用媒体资源创设情景,指导学生创作“音诗画”作品;在课余生活中,经常跟进激励,把诵读示范音频分享至诵读QQ群、微信群,让线上线下都形成学习经典、推广经典的浓厚氛围。在“互联网+”时代,我感受到人们阅读方式的变化,发挥专业特长,与教育战线上志同道合的朋友,积极构建“网络书香”小生态。努力将经典性、人文性的纸本阅读与网络有声阅读平台结合,让广大网友的“文字情意”和“纸笔情怀”可听、可感、可触摸。从2015年7月起,由我播讲的《雨的随想》、《故都的秋》、《过去的年》、《故乡的水土》、《母亲是一种岁月》、《多年父子成兄弟》等作品,通过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夜听》、青岛市教育局官方微信公众号传送至广大学生和家长的耳畔。2015年7月,被青岛市教育局聘为《有声阅读》专栏主持;2016年8月,受邀赴北京参与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夜听》栏目开播500期特别节目录制;2017年5月,被青岛市博物馆聘为志愿者委员会培训考核部部长。在网络有声平台雨后春笋般风生水起的当下,我坚守着自己的朗读观:润物无声胜过大雨倾盆,恰如其分胜过响鼓重锤,慢火加温胜过热水沸腾。将书中的文章通过声音来诵读和传播,可以使其意蕴传输得更加深远、更有温度、更可触摸。我希望越来越多的人,都能用一口标准规范的普通话,爱上阅读、大声朗读。

 

 
再说说我们的家庭阅读,每一个孩子阅读习惯的形成,都是一个规制、熏陶、濡染、沉浸的过程。孩子的好习惯、好性格、好素质的养成,离不开家庭尊长共建的家风户范,离不开父母的身教言传,更离不开父母的知教善学。2014年11月,儿子芽芽出生了,我和爱人达成共识,跟随孩子一起成长、一起学习。我们决心积极构建“学习型家庭”,传承崇文乐学的家风。孩子出生后,我们将购书经费列入家庭开支,建立家庭必备的基本藏书。除了两人的专业书籍之外,我们还买了很多《声律启蒙》、《幼学琼林》、《幼仪杂笺》等蒙学经典。其实,古代的蒙学不仅是知识的教育,更是一种生活的教育。孩子启蒙之际,先从其衣服鞋帽的端正整洁做起,再是学说话、走路、洒扫的规矩,然后才是读书、写文字,而且不忽视生活中的点滴细节,修身、治心、接物、穷理尽性。孩子两岁时,我在家中为他吟诵《声律启蒙》,他很专注。吟诵符合儿童好奇、好唱、好玩的天性,是过去私塾启蒙教育的一种主要手段。孩童长大后,这种诵读方式自然内化为自身推敲、修改、理解、鉴赏诗词的一种辅助形式。孩童时代是浓厚的感受性的形成期,在孩子三岁时,我带他参与了一次广场经典诵读演出,那是他平生第一次穿上汉服,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我在台上吟诵《声律启蒙•一东》,他在台下与妈妈和姥姥观看。在聆听的过程中,他一定可以将自己感受到的与周围的人、事物、事情经过等因素联系起来感受语言、学习语言,这便是亲子教育中“耳濡目染”的真切要义。

 

 
 现在的孩子,拥有比父母小时候更好的物质和精神生活。通过读书,给亲情一份专注、给成长一种陪伴。睡前,我们给孩子讲经典绘本、启蒙读物,比如《365夜故事》中的《小马过河》、《神笔马良》、《猴子捞月》、《咕咚》,一个个故事增进了我们亲子间的关系,并帮助孩子逐渐养成热爱阅读的习惯。在听故事的时候,孩子的耳朵能把听到的东西收录和存储下来,并对语言和事物有着比较长期的记忆力,在某个时候用行动或语言表达出来。
 

 
     “雨余窗竹琴书润,风过瓶梅笔砚香”,最美的风景是孜孜不倦读书的容颜,最好的气质是腹有诗书谦逊温和。让书香盈门,让文化传家,希望氤氲的书香和琅琅的读书声,永远与我相遇相伴。
 

于友鹏

 

青岛酒店管理职业技术学院讲师、山东省朗诵艺术家协会会员

 

国家级普通话水平测试员、山东省三类城市语言文字工作评估“普通话水平测试审音专家库”成员、青岛市朗诵艺术家协会理事、青岛市教育局官方微信《有声阅读》专栏主持人,山东省新闻出版广电局2017年度“齐鲁书香之家”获得者。曾获得青岛市语委、市关工委、市文明办、市教育局、市文联、青岛日报社、市广播电视台、市出版集团等主办的“青岛市首届中华经典诵读大赛”教师个人组,一等奖(2015年9月);山东经济广播“美文美声”征文诵读大赛,一等奖(2016年1月);山东省文化厅第十一届全省读书朗诵大赛青岛地区选拔赛,一等奖(2016年4月);山东省文化厅第十二届全省读书朗诵大赛青岛地区选拔赛,一等奖(2017年4月)。